當前,人工智能正驅動一場以海量數據與強大算力為基石的新型科研范式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為指引,精準把握發展新需求,加快人工智能與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為經濟社會數智化轉型注入新動能。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但產業體系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等問題仍然存在。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能夠有效推動制造業革新與質效躍升。通過對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全流程、全要素深度滲透與智能賦能,可以顯著提升運營效率、產品質量與市場響應速度。這有助于打破供應鏈各環節信息壁壘,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化解低端產能過剩矛盾,并催生柔性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驅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穩步躍升。其核心路徑在于加速實數融合,開辟發展新賽道。一方面,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數據要素深度應用,重新定義生產函數,實現研發、制造、供應鏈全局優化,推動傳統產業從局部改進轉向全鏈條價值重塑。另一方面,構建開放共享的技術試驗場與數據基礎設施,重點突破高精尖技術轉化梗阻,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城鎮化進程加速,傳統治理模式面臨突出挑戰。人工智能為系統性創新政府治理方式、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決策上,實時匯聚、智能分析海量異構數據,可以顯著提升態勢感知、風險預警與政策模擬能力,推動決策由“事后彌補”向“事前預測、事中干預”轉變,增強治理的前瞻性與科學性。服務上,“一網通辦”平臺通過數據融通簡化審批流程,實現政府部門協同管理,顯著提升政府服務質量和水平。風險防范上,人工智能驅動的多源信息融合系統,可實現跨部門資源調度,強化復雜系統的風險管控能力。其核心路徑在于破除行政壁壘,構建全域協同的數據決策體系。通過整合跨部門政務數據資源,建立“感知—分析—響應”閉環治理機制,強化動態協同能力。
人工智能驅動的數智化浪潮,正深刻影響社會服務模式與居民生活體驗,有助于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健康領域,智能輔助診斷、個性化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監護等應用場景的普及,極大提升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精準度和便捷性。在教育方面,人工智能驅動的自適應學習平臺,能夠精準識別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與發展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路徑和豐富的教育資源,有效激發學習潛能,讓優質教育資源突破時空限制惠及更廣泛人群。在城市生活層面,智能交通系統優化出行效率緩解擁堵,智慧安防網絡全天候守護公共安全。其核心路徑在于構建技術賦能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將服務精準觸達民生末梢。依托智能感知終端與動態數據中臺,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捕捉網絡。以數智化手段破解民生痛點、優化服務供給,讓科技成果以可感知、可觸及、可參與的方式惠及全體人民。
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基礎
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要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基礎,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為賦能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構建自主可控技術體系。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從感知理解、知識推理向認知決策、通用智能演進的內在規律與發展趨勢。集中優勢資源,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突破“卡脖子”環節,構建起安全、可靠、先進的技術底座與產業生態鏈。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形成發展與安全并重、創新與監管協同的治理范式,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始終在有益、安全、可控的軌道上健康發展。優化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布局,科學規劃數據中心集群布局與網絡通道建設。推動智能計算中心、超算中心與邊緣計算節點形成高效協同、算網融合的智能基礎設施網絡,提升算力資源利用效率與普惠水平。
拓展實數融合應用場景。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完整產業體系與豐富應用場景的綜合優勢。聚焦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深度融合。鼓勵龍頭企業、科技企業積極探索,在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領域,打造一批技術領先、效益顯著、可復制推廣的數智化轉型標桿場景。依托開放共享的技術試驗場與數據基礎設施,重點突破高精尖技術轉化障礙。
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強化人才支撐。在相關培養計劃中增設人工智能交叉學科,推行校企雙導師制,試點技術入股等激勵機制吸引高層次人才。在推進科研智能化過程中,完善保障機制,確保技術發展服務于人類福祉和社會進步。順應人機協同發展趨勢,大力創新科研流程、科研模式和評價體系。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