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辦的2025中國算力大會介紹,我國算力基礎設施規模和水平顯著提升,算力產業已邁向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新階段。算力被視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力。算力唯有扎根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才能釋放實際價值,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算力是個什么力?算力即計算能力,是集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數據存儲力于一體的新型生產力,主要通過算力基礎設施向社會提供服務。通俗點說,算力就像能處理海量數據的超級大腦。我們能順暢在線網購、導航路線、與AI助手對話等,靠的都是這個看不見的超級大腦。衡量算力強弱有一個專業指標叫FLOPS,即每秒浮點運算次數。目前算力大致分為3類,即基礎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其中計算能力最強的超算算力,每秒能完成100億億次運算,相當于全球80億人持續按鍵近40年的運算量。
我國算力產業在全球處于領先梯隊。從規模看,我國算力規模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健全,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干線400G端口數量等方面家底很厚實。從結構看,智能算力發展較快,表明我國算力質量不斷提升。基礎算力、智能算力、超算算力,相應支撐的是基礎通用計算、人工智能計算和科學工程計算。此前,基礎算力占了大半。如今,智能算力比例持續提高,意味著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更強了,結構優化將有力支撐數字化轉型。
算力轉化為生產力的落腳點,在于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算力常被比作新型電力,但與電力不同的是,算力并非接入電路就能產生價值。若算力脫離具體產業場景,就會變成“空轉的資源”,甚至造成資源浪費。近年來,不少算力中心利用率很低,機器閑著“白天曬太陽、晚上數星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建設前沒有深入研究當地產業需求,僅著眼于當下的政策紅利與短期效益就盲目跟風,建好后因缺乏匹配的產業需求出現算力閑置,資源浪費現象頻發。
產業需求為算力發展指引方向。脫離產業需求,算力建設就是無的放矢。產業應用是算力價值的試金石,為其演進升級提供了明確的市場方向和落地場景。比如,傳統制造業生產效率低、能耗高,催生了對邊緣算力、智能算力的需求,通過在生產線部署邊緣計算節點,實時處理傳感器采集的海量數據,再借助AI算力優化生產工序,實現智能制造;傳統農業想擺脫看天吃飯,需要衛星遙感、大數據等算力支撐,實現病蟲害預警、精準施肥等。算力技術升級迭代的核心動力正是來自于這些切實的產業痛點。
算力升級不僅能推動產業升級,還將打破產業邊界,催生新產業。算力作為核心生產要素,通過對數據的深度處理,突破原有技術瓶頸,能不斷解鎖此前難以實現的應用場景,推動新產業從概念走向現實。一方面,算力升級帶動算力產業鏈上下游形成新產業,如AI算力爆發式增長,催生了AI模型訓練服務、算力租賃等細分產業;另一方面,算力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又帶來了智慧農業、工業互聯網、數字文創等新產業。
算力終究要在產業土壤中開花結果。當前我國算力產業規模和技術領先,已具備支撐實體經濟轉型的堅實基礎。立足產業需求,發揮我國大市場、多場景優勢,將推動算力技術不斷迭代優化,讓算力落地生根,真正轉化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來源:經濟日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